文章目录[+]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李明会
近日,多个省份陆续披露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地审计对金融风险格外关注,在金融审计中特别将地区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纳入审计范围,揭示了地方中小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信贷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悉,有的中小银行通过少计或以贷还贷等形式掩盖不良。对此,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监管对不良贷款有指标要求。“如果超过了不良贷款红线,这些银行不但要被处罚,未来开展业务还会处处受限。”
此外,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各地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地方金融机构违规发放贷款总额高达500多亿元,导致贷款面临风险甚至已形成不良,其中有的违规贷款流向了银行股东。
掩盖不良引关注
今年以来,不良资产市场交易火热,中小银行成为其中的主角。
通常来说,银行可以通过集中清收、内部分账经营、批量转让、招标拍卖或坏账核销等形式处置不良。
不过,亦有银行通过发放新增贷款、借新还旧的方式掩盖不良资产真实水平。此外,还有些银行通过“暗箱操作”或“抽屉协议”,以“转让+回购”或风险兜底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业内人士指出,这实质上是一种账面技术处理手段,仅能使报表上的不良资产率在短期内下降,规避有关银行资产质量监管指标,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有风险仍由银行承担最终兜底责任。
湖北省审计厅发现,有12家农商行不良贷款反映不实,通过多次借新还旧、违规办理展期、人为调整风险分类等方式,少反映不良贷款46.27亿元。
上海市审计局称,抽查的24.3亿元信贷资金由客户转存其他银行获取收益或归还贷款本息。
北京市审计局也发现,有4.87亿元新发放贷款实际用于偿还银行以前年度不良贷款。
辽宁、内蒙古、山西、湖北等地也在审计报告中表示,部分中小银行存在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成效差或核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据山西省审计厅披露,有6家村镇银行在核销资料不完整、未履行相关审核程序等情况下,违规核销不良贷款5591.39万元。
湖北省审计厅亦发现,辖内有10家农商行在未起诉借款人、未处置足值抵押物、未向担保人充分追偿等情况下违规核销不良贷款2.25亿元。
信贷风险管控不到位
银行不良的产生,多源自银行内部在信贷风险上的管控不严格、不到位。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各地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地方金融机构违规发放贷款总额高达500多亿元,其中有的违规贷款流向了银行股东。
甘肃省审计厅发现,其重点审计的3家金融企业,存在信贷风险管控不严格的问题。具体来看,1家金融机构所属2个单位股东贷款形成不良,涉及金额10.52亿元;1家金融机构所属3个单位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1.19亿元存在信贷风险;2个单位贷款抵质押不合规,涉及金额2300万元。
山西省审计厅发现,辖内有1家农商行和11家村镇银行对贷款资料审查不严,向提供虚假资料或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27.19亿元。
安徽也在审计报告中揭露,部分金融机构违规发放贷款。有25家银行违规向62户无经营活动企业发放贷款;45家银行存在突破授信集中度、变相接受本行股权质押违规向股东发放贷款等问题。
上海市审计局也注意到,有2家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不尽职,违规发放贷款239.9亿元。
湖北省审计厅发现,部分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不到位。具体来看,12家农商行贷款审批审查不严,向抵质押物不足值、权属不清的借款人发放贷款,24.36亿元面临损失风险;9家农商行贷后管理不到位,存在违规办理展期掩盖风险、贷款资金被挪用、抵押物悬空或灭失等问题,8.29亿元面临损失风险。
北京市审计局也发现,个别地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调查制度执行不到位,29.06亿元贷款形成不良或被违规使用。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中的核心部分,涉及资金的借贷和回收,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康德智库专家、上海永盈律师事务所潘雪晴律师潘雪晴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贷领域违规高发,暴露出银行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些银行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部分银行员工的风险意识薄弱,为了完成业绩指标或谋取私利,不惜违规操作。还有一些银行在内部控制机制上不够健全,无法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潘雪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