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本文作者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消费有哪些重要数据?
衡量消费情况的三个重要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与GDP最终消费支出,三者在统计口径、调查对象、消费主体、数据频率和范围上有所不同。不同于上一篇报告《财政资金哪些与基建相关?》,消费并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统计,因此本文按照消费主体进行分类,分别探讨哪些财政资金会对居民和政府消费带来影响。
>>税收政策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1)个人所得税改革:截至2023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是1.5万亿,占所有税收收入的6.8%,是我国第四大税种,结构上60%左右的税收收入来自工资收入。我国于1980年建立了《个人所得税法》,此后经历了7次个税制度改革,其中2005年、2007年、2011年、2018年4次提高个税起征点,每次均拉动了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对消费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伴随我国非私营范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稳步上行,预计下一轮个税起征点调整也即将开启,届时有望提振消费信心,进而促进消费扩张。
2)汽车购置税减免:截至2023年,我国汽车购置税总额是2681亿元,占所有税收收入的1.5%,自2020年以来,车辆购置税在总税收收入的占比下行明显。历史上,我国推出了三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分别对应到2009-2010年、2015-2017年、2014-2027年。综合对比三次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我们发现汽车购置税对消费的影响较大,但政策效果逐步减弱,此外也需关注汽车优惠政策具有透支未来消费的特征,当优惠力度减弱后,对应车型的汽车销量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转移支付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是中国政府为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财政能力差异,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转移支付可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提高居民未来收入预期,降低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为家庭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教育为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予以支持的奖学金,一定程度为学生提供了经济支持,有助于带动学生群体的消费,我们预计2024年财政部推出了奖学金奖励名额翻倍政策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进而提升学生群体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发放消费券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预备费、各地政府设立的应对突发事件的专款专用账户资金、各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消费券政策的出台背景一般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即内需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时期,消费券可通过发挥“乘数效应”带动消费回暖。
>>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如何影响政府消费?
2023年我国政府消费支出合计20.8万亿,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占比约30%。政府消费统计资料来源于财政支出数据,可近似对应到财政科目中的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两者呈现同步的趋势性。虽然统计局未公布政府消费的细项指标,但我们可以通过拆解公共财政支出的分项数据,了解政府消费的概况。从结构上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是主要构成(占比约30%),但近几年政府消费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国防占比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政府消费提升有助于减少居民在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进而刺激居民消费,此外政府消费支出也呈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性特征。
>>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养老金对消费的影响
1)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包括8个方面17个投向,以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三个方向,分别是提高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支持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资金支持政策。将消费品以旧换新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本身就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积极尝试,有助于降低消费者购置成本,提升消费意愿,9月相关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后续建议持续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消费相关领域的支持。
2)养老金:我国推行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个人养老金于2022年启动实施,推动进程逐步加快,开设账户人数和账户缴存规模有望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内在机制是通过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社会公平、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等多个方面拉动居民消费,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制度改善未来收入预期,进而影响消费。
>>风险提示
财政收支分类科目调整;预算管理制度调整;各类资金政策导向调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