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张田勘学者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制定了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的具体措施。《方案》重点针对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提出了诸多举措,以进一步增强学术性、突出导向性、提升权威性、提高公信力、彰显荣誉性,同时此次改革将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便于在条件成熟时出台有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外籍专家作为三大奖候选人,以鼓励引进海外人才。
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突出点是奖励科研人员个人,这也引出了一个全民关心的关乎社会公平公正的话题,科学家(科研人员)收入与其他行业人员收入的比较,其中一个长期以来的概念是,科学家没有明星的收入高,由此认定目前的社会并不公平。说社会是不公平的当然成立,但是,以科研人员与其他行业的收入来相比,似乎并未触到核心。
先不论科学家的收入没有明星的高是否为事实,以及这是否就是不公平,即便以这一立论看问题,科技奖励其实就是在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也就是在常规的收入之外,再额外以奖励来提高研究人员的收入。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重要的是,科技奖励是在彰显荣誉性,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也因此,是在提升科研人员的品牌价值,这是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不可能获得的荣誉,仅就这一点而言,社会对待科研人员就是比较公平的。而且,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比较充分。
2014年美国求职网站列出了200种职业的排名和每一种职业的年中位收入。这个排名首先肯定的是职业声誉,即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名望和评价高低,其次才是收入情况。可以看到,排名前10位的都是科研人员,数学家的声誉排第一,但年中位收入只有101360美元,终身教授声誉排第二,但年中位收入只有68970元。
同时列入这个排名榜的也有演员,但是职业排名只在第151位,年中位收入是51112元。另一种艺术工作是多媒体艺术家,排第45位,年中位收入是61370美元。在这个排行榜中没有看到体育明星(运动员),这说明体育明星(运动员)在职业声誉上还排不上前200名,尽管他们的收入比科研人员多得多,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詹姆斯、库里、杜兰特等NBA球星。
在中国,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还得加上享受各种津贴、住房补贴、较高的退休金等,以及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即便是职称,如教授、院士等,也是一种较高的社会评价,再加上现在的科技奖励,科研人员无论是在物质收入还是精神收入上即便不是最高,也是相当的高。
再回头来看科研人员与演艺体育人员的收入比较,说科学家没有明星的收入高应当换成顶级科学家没有顶级明星的收入高,但是要说科研人员没有演艺和体育从业者的收入高则并非事实。
在中国,明星的收入公开的不太多,也不太好统计,但科研人员的收入则比较容易看到,即工资单,前不久上海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网上晒工资收入,列入项目的收入有1.5万元左右,但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的也就8000元左右。以此来看科研人员的收入似乎也不低了,但还是无法与演艺人员相比较。
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可以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社会各阶层收入统计来比较科研人员与演艺和体育人员的收入。
2015年主要是三组人员的收入分布图比较是,一为高校教师(含哲学、历史、工程、计算机、数学、商业和总体),二是纯科研人员(含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水文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航天人等),三是演艺相关人员(含作曲、舞蹈/编舞、制片人、演员/制片/导演总体)。
比较的结果是,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收入呈正态分布,但演艺人员的职业收入都是非均衡分布,体现为收入高和收入低的两个极端,顶级的演艺明星收入远远大于普通演艺人员的收入。
尽管尚无中国的这几类人员的收入比较,但根据这些年来的总体情况,这三类职业的收入差别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在各行业的平均或中位数水平上,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高于演艺行业。根据中国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400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达到82259元,比这个数值高的只有2个行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
但是,在顶级明星的收入上,科研人员当然不会有演艺明星高。例如,范冰冰的收入肯定远远高于屠呦呦,李晨的收入也肯定远远高于刘先林院士或其他院士,即便一些科研人员获得了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赵忠贤、屠呦呦、叶笃正、吴孟超等(迄今已有27人获得这一奖励),肯定也比不上动辄片酬达千万甚至上亿的顶级明星。
即便顶级科学家没有顶级明星的收入高,也是有更多更复杂的机制和原因,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市场经济的规律,例如,许多科学研究没有即时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社会是短期利益导向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关心和把资金投入到不会马上见效的科学项目中。同时,科学家除了经济收入,还能获得其他回报,最大的回报就是社会评价好和社会地位高。